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资讯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要来了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12-21 15:11:20   阅读次数:

     

    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等任务,并分别提出2025年、2030年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亟需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据了解,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包括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意见》作解读时指出,《意见》的出台,主要是为了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企业节能降碳。二是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扩大低碳产品供给。三是有利于妥善应对贸易壁垒,提升我外贸产品竞争力。

     “‘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从企业角度讲,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的碳排放量化指标。产品碳足迹管理,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也利于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风尚。另外,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欧盟已提出碳关税。而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有很多电池、机电产品出口,如果出口的产品碳足迹比较高,就可能面临很多不利因素,所以需要降低产品碳足迹。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让企业掌握自己的产品碳足迹数据,非常必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骆志刚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碳足迹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核算,涉及到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但对企业来说,很难获取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因子,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方便企业获得上下游的排放因子,核算碳排放量。”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技官唐进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们在核算产品碳足迹时,大多用的是国外的商业数据库,一方面,我们需要付费,另一方面,其实这个数据库中的许多数据跟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数据并不准确。因此,我们亟需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体系和数据库。”

    适用多种应用场景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后,产品碳足迹标识将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在唐进看来,产品碳足迹标识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以及满足绿色供应链对碳足迹的要求。“未来,很多产品交易都需要提交碳足迹。作为企业,无疑是产品碳足迹越低越有优势。比如,一些大型国际企业要求到2030年其供应商的产品都要实现碳中和。因此,碳足迹管理做得比别人更好、碳排放量更早下降的供应商,可能就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现在,很多大型公司,尤其是央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绿色采购,倒逼供应商绿色低碳改造。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绿色供应链,带动整个供应链减碳。”骆志刚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另外,为了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方向倾斜,现在很多金融机构推出了绿色金融产品。如果企业有对碳足迹的管理,就非常有利于申请和产品碳足迹相关的绿色贷款,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意见》提出,要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将产品碳足迹水平作为重要指标,推动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查找生产和流通中的薄弱环节,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流程改造、强化节能降碳管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同时,《意见》鼓励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水平和自身实际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强碳足迹管理,推动供应链整体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意见》还提出适时将碳足迹管理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力度,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

    需产业链各方共同推动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为了顺利推进相关工作,《意见》提出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数据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四方面举措。

    多位受访者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推动。

     “对有些企业来说,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个刚性需求,可能一些出口企业或大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供应商会更需要。要完成这个目标,政府部门需要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尤其是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出台相关政策,再与比较好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否则,产品碳足迹管理可能会只停留在部分小众产品或企业里。”骆志刚表示。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背景数据库的建立是重中之重。唐进指出:“数据库的建设可能存在一定挑战,因为涉及到很多不同行业,需要把行业的数据都拿到。现在要做的是一个类似行业平均值概念的东西,但每个行业具体由谁来做还不明确。另外,产品碳足迹管理涉及的企业数据需要经过第三方核查以确保准确,这涉及到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加工工艺等,可能会涉及到一定的商业机密,有些企业可能会对此存有顾虑。”

    对此,唐进建议:“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机构,都适合建设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隐私计算,让大家能使用这个数据库,但还要保证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有比较强的管理措施。”

     “建立碳足迹基础数据库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数据搜集也需要时间,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共同努力。另外,数据做到准确、实时、可溯源也非常重要。”骆志刚表示。

     

    作者:李 玲

    来源:中国能源报网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


下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